技術創新研發組織不斷增多 為裝配式建筑高質量發展賦能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方興未艾,全國各行各業都在大力推進技術創新,提升科技對產業和企業發展質量的貢獻率?!吨袊ㄔO報》記者注意到,近期不少裝配式建筑產業鏈上的企業都在搶抓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戰略機遇,先后創建了裝配式建筑技術創新工作室、裝配式建筑技術創新聯盟、智能建造科技創新聯合體等,致力于推動行業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
河北實豐綠建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姚久順對記者表示,裝配式建筑技術更新迭代速度非???,沒有持續的技術創新和研發,企業就缺乏足夠的發展后勁,甚至會被快速發展的市場所淘汰。“要想做好裝配式建筑技術創新工作室、智能建造科技創新聯合體的創新工作,企業不僅要根據自身情況確定好研發方向,了解前沿技術和國家政策規范,緊跟行業發展趨勢,還要兼收并蓄,與設計院、科學院所、大專院校等做好對接合作。”
行業迭代加速下的技術創新步伐
今年4月,云南昆鋼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綠色裝配式建筑創新工作室成立,下設綠色裝配式建筑設計研發創新組、綠色智能制造創新組、綠色建筑施工安裝工法創新組,按規劃將在降低成本、節能減排、技術革新、工法創新等方面,組織開展技術攻關、科學研究等活動,推廣普及先進的理念、技術和工法,解決生產經營的技術瓶頸。
5月,湖北省智能建造科技創新聯合體成立。未來,各聯合體成員單位將以項目為依托,攻關更多的核心技術,且所有成員單位將共同總結形成一整套可復制推廣的智能建造關鍵技術清單、實施應用指南和智慧工地建設技術標準等,為湖北省建筑業轉型升級賦能……
對于裝配式建筑和智能建造的技術創新,國家層面一直給予高度重視。國務院辦公廳2016年印發的《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指導意見》明確強調,要鼓勵建立裝配式建筑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加大研發投入,增強創新能力;2020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13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指導意見》以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快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到,要加強技術創新,組建一批新型建筑工業化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基地。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是我國建筑業實現新型建筑工業化的必由之路?!敝袊ㄖW會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委員會秘書長葉明表示,技術創新絕不是孤立的企業活動,而是一項需要方方面面共同配合、協同推進的系統工程?!叭绻ㄖ黧w結構技術體系與建筑部品技術體系的研發,都在不同的企業主體內部進行循環,相互之間就會缺乏系統性研究、缺乏必要的接口技術與工法,難以形成完整的建筑系統。如今,各企業積極建立裝配式建筑產業技術創新工作室、裝配式建筑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既是積極落實文件精神,也是最大限度地形成科技動能、提升科技資源使用效率的重要方式。”
實際上,在面對以裝配式建筑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的技術挑戰時,近些年不少市場主體在技術研發與創新能力提升方面也取得一些進展。例如浙江中南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寶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山東萬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開展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陸續形成了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技術、鋼結構建筑體系,以及鋼筋套筒灌漿連接、漿錨連接等關鍵技術。
技術創新還應注重補短板強弱項
隨著以裝配式建筑為代表的新型建造方式技術創新活動的不斷開展,技術創新過程中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例如求大求全盲目創新、閉門造車缺乏互動等。姚久順就此表示,創新工作室的工作只有與企業發展相配套,技術研發成果才能快速落地。目前,有些創新團隊樂于做全產業鏈研究,導致投入大產出少?!凹夹g創新還是應作為一項補短板強弱項的工作,根據自身企業性質選擇重點突破?!?/p>
山東萬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波對記者表示,有些創新團隊喜歡盲目迷信國外的規范和技術,常常采取拿來主義。國外的規范和技術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地域材料、工人素質相匹配,到我國則可能水土不服,我們還需結合本國特色,在借鑒之外做好自主研發?!把b配式建筑技術涉及建筑結構安全問題,一些企業和團體將只研發一兩年的新技術就草草運用到項目中,很是讓人擔憂。技術創新要科學嚴謹,新技術要有充分的科研數據和成熟的規范規程作支撐才能進行推廣,否則就是不負責任?!?/p>
值得一提的是,在結合自身優勢和補齊行業短板問題的情況下,也有不少企業研發出了一批新的技術,并得到官方認可。例如,浙江中南建設集團鋼結構有限公司前不久新研發的“多高層中組合波形鋼板剪力墻施工技術研究與應用”“球冠形鋼屋蓋及曲面斜交鋼網格墻體結構施工技術研究與應用”“箱型鋼柱與H型鋼梁組合高層結構施工技術研究與應用”等6項技術經過專家組技術鑒定,被列入浙江省科技成果名錄。
那么,接下來在發展以裝配式建筑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業化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雙重背景下,建筑業的技術創新工作該如何繼續開展?作為第一批國家級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之一的負責人,啟迪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戴雅萍表示,不僅要力爭在行業發展的關鍵技術研發、創新和集成等方面下功夫,還要注重技術質量與智能科技的結合,要在科研課題方面加強校企聯合,并重視數字化技術的研究應用?!傲硗猓€要抓住碳達峰、碳中和的國家戰略機遇,在綠色低碳建筑咨詢、檢測、節能改造、運維等方面加強技術攻關,為實現我國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