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天脊 大美長治
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黃崖洞。
上黨從來天下脊——這是蘇軾對長治的景仰和贊譽。
處太行之巔,與天為黨——這是歷史坐標系中的長治方位。
一座小城竟然奢侈地擁有那么多中國史前神話傳說的版權——這是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對長治的驚嘆。
長治,一個有著厚重歷史文化積淀的城市,一個孕育了偉大太行精神的城市,一個風光秀麗迷人的城市,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現代城市,如今正張開雙臂迎接著四方賓客。
長治市古稱“上黨”、潞州,從秦代首置上黨郡,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歷史。明代嘉靖皇帝以“長治久安”的寓意賜名“長治”。1945年10月,在上黨戰役的勝利聲中,長治成為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第一座城市。
長治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炎帝神農氏曾經在這里“嘗百草、得五谷、教民耕種”,實現了人類從游牧到定居、從漁獵到農耕的偉大轉折。中華典籍中記載的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后羿射日等傳說都發生在這里,被譽為“中國神話故鄉”。東晉時期的高僧法顯就是在長治市襄垣縣的仙堂山剃度出家,62歲西行求法,比唐玄奘早228年,被魯迅先生高度評價為“舍身求法、中國脊梁”。長治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3個,元代以前的木結構古建筑189座,占全國總數的40%以上。全國現存的唐代木結構建筑只有4座,長治平順縣的天臺庵就是其中之一。全市還有館藏文物15萬余件,其中珍貴文物達4800余件;有潞安大鼓、上黨八音會等國家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94個,被譽為“古文化和古建筑博物館”。
長治有壯美的太行山水,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抗戰時期,八路軍總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長期在長治境內駐扎,朱德、彭德懷、劉伯承、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里建立了太行、太岳革命根據地,部署和指揮了百團大戰、黃崖洞保衛戰、沁源圍困戰等著名戰役。抗戰期間,當時只有136萬人口的長治市就有12萬人參加八路軍,46萬人隨軍參戰,17萬人為國捐軀,為民族解放事業作出了巨大犧牲。軍民團結奮戰,鑄就了偉大的太行精神。幾十年來,太行精神一直在傳承和發揚,成為長治發展的不竭動力。老區人民逢山鑿洞、遇溝架橋,堅持不懈綠化荒山,硬是在懸崖絕壁之上、崇山峻嶺之間鑿出了一條條“掛壁公路”“太行天路”,硬是把一片片干石山的森林覆蓋率從百分之零點幾提高到百分之三十以上。中國有“萬里長城”,長治有“萬里長墻”,為了保護好來之不易的濤濤林海,壺關縣人民硬是用石頭壘出了蜿蜒起伏的萬里森林防護墻,被授予吉尼斯世界紀錄。由此,長治也成了“勞模之鄉”。以全國唯一的一至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為群體的長治楷模群體,成為引領社會風尚的航標,成為我省唯一的全國文明城市的新標識。
這里有壯美的太行山水,是生態良好的宜居宜游城市。山西省正在打造的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塊,長治就處在太行板塊的核心地帶。長治有太行山大峽谷、天脊山等眾多以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為特征的自然風景區,是八百里太行最壯美的一段。絕壁峽谷成為八百里太行的神來之筆,“板山日出”成為八百里太行的經典之作,“掛壁公路”成為八百里太行的神話奇跡。長治處于“黃金人居帶”,森林覆蓋率30%以上,高于全國平均值10個百分點。全市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號稱“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是很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特別是緊鄰長治主城區58平方公里的漳澤湖、60多平方公里的老頂山國家森林公園以及市域內20公里的環城水系,將這座古城妝扮成北方園林城市。由此,長治也榮膺了全省唯一的全國文明城市、全省第一個國家衛生城市,以及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等一頂頂桂冠和殊榮。
長治是晉東南區域性中心城市,毗鄰環渤海經濟區、隴海經濟帶和中原城市群,有二廣、青蘭、長安、長臨等多條高速公路過境,207、208國道縱貫南北,309國道橫穿東西。太焦、邯長鐵路與國家大動脈京廣、隴海鐵路線相連,太焦高鐵建設正在加速推進。長治機場開通了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天津、海口、廈門、沈陽、成都、重慶、太原、大同等10多個城市的航線,是山西的重要航空港。
依托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與優越的區位優勢,長治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圍繞山西省委提出的“建設轉型發展示范區、爭當能源革命排頭兵、構建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三大目標,緊緊抓住全省打造“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塊的機遇,發揮身處太行山旅游板塊核心城市的優勢,把發展文化旅游確定為全市重點培育的五大新興產業之一,以全省旅游發展戰略部署為統領,以太行山旅游板塊建設為主導,全力唱好太行旅游重頭戲,著力構筑全域旅游新格局,積極打造“國際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長治市加大太行山旅游資源開發力度,全力打造太行山旅游品牌,吸引全國乃至全球各地游客來長治欣賞山水太行、體驗文化太行、品味絕美太行。以壺關、平順、黎城三縣為主體區域,建成了太行山大峽谷、太行水鄉、通天峽、天脊山、黃崖洞等多個國家AAAA級景區和一大批特色旅游景點,形成了以太行山旅游為主體的全域旅游格局。
長治市以打造太行旅游板塊為支撐,全力推動全域旅游發展,高起點高標準編制《長治市全域旅游發展規劃》,形成了太行板塊全域旅游的頂層設計。市里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強旅游規劃管理的意見》,全面啟動全市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推動長治旅游從“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按照2018年全市“轉型項目建設年”總體安排,扎實抓好項目謀劃儲備,完善旅游項目庫,建立項目增補和退出機制,篩選包裝10個項目作為全年重點招商項目,掛牌督辦10個能夠保證落地建設的重點項目。積極參加2018中國旅游產業投融資促進大會、2018山西旅發大會,積極與國內外的知名企業展開合作,吸引更多的企業和資本到長治發展旅游、推介長治,真正將長治市打造成太行山旅游板塊中的亮麗風景。今年,全市已確立了平順歐亞神龍灣、通天峽二期、壺關太行歡樂谷、武鄉八路軍文化產業園區擴園等53個旅游建設項目,年度將完成投資41.97億元。
長治市著力推進旅游產業與文化的深度融合,專門制定完善了《“十三五”期間紅色旅游發展實施方案》,加快推動紅色旅游發展,全力打造紅色文化品牌。特別是以太行山紅色旅游為特色,以紅色研學為切入點,探索“太行山少年軍校”研學品牌,努力打造國內首屈一指的軍事特色和軍旅文化研學基地。目前,大型實景劇《太行山》已成為山西旅游文化的品牌享譽全國。舉辦了第八屆八路軍文化旅游節、第十屆民俗文化節暨第六屆山西省龍舟公開賽、第二屆太行山旅游攝影大賽、長治中華祈福文化旅游節、太行避暑休閑節、鄉村旅游文化節、“中國彩塑之都”藝術雙年展等一系列文化節慶,文化元素深深嵌入旅游,旅游也因文化的加入而增添了韻味和情趣。同時,加強文化與旅游資源的綜合運用,通過引入影院、劇場、藝術館、文化休閑娛樂場所等文化業態,把提升文化內涵貫穿到“吃、住、行、游、購、娛”各環節和旅游業發展全過程,開發文化旅游新項目,豐富旅游產品內容。同時,還積極推進產業融合,“旅游+農業”“旅游+體育”“旅游+健康”“旅游+研學”等新業態新產品競相發展,平順縣成為國家15個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之一,壺關太行歡樂谷、長治縣振興小鎮等成為旅游市場新寵。扎實推進標準化景區創建,長治縣振興小鎮創建國家4A級景區工作有序推進,屯留老爺山、黎城洗耳河成功創建國家3A級景區。在山西股權交易中心“文化旅游板”首批掛牌的13家企業中,長治市的澳中旅旅行社、壹潞云科技公司、勁旅汽車公司榜上有名。